銷售熱線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以及一系列助企紓困逆周期政策加力顯效,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上下游利潤結構持續改善。
國家統計局9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254.0億元,同比下降2.1%。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表示,總體看,工業企業效益呈現恢復態勢,當月利潤降幅較上月收窄,行業結構有所改善,中下游行業利潤繼續恢復。但也要看到,1~8月工業企業利潤仍在下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仍然較高,加之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工業企業利潤恢復的基礎不牢。
專家分析,在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等因素影響下,近期發布的經濟數據超出市場預期,主要經濟指標的當月同比多數較7月回升。未來幾個月,盡管地產投資可能持續探底、外需下滑壓力迫近,且疫情多點散發持續擾動國內消費及生產,但政策持續發力下,后續經濟的修復有支撐。未來政策端應重視擴大和支持社會有效需求,更有效地增強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上下游利潤結構改善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總的來說,在極端高溫天氣、區域性限電、疫情散發等多種超預期、偶然性、外部性因素下,經濟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擾動,前8個月工業企業利潤仍在下降,且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繼續高企,顯示經濟復蘇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基礎仍不穩固。
數據顯示,1~8月份,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11246.8億元,同比增長88.1%;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40777.2億元,下降13.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3230.1億元,下降4.9%。
但由于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漲幅回落,工業企業利潤上下游結構明顯改善,裝備制造業利潤降幅連續4個月收窄,電力行業利潤持續回升。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8月份有27個行業利潤增速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占比超六成,其中多數為中下游行業。
隨著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暢通,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明顯恢復。1~8月份,裝備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2.0%,降幅較1~7月份收窄3.7個百分點,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較年初提高約5.0個百分點。
從8月份看,受支持汽車消費政策等因素推動,汽車制造業產銷進一步加快,利潤同比增長1.02倍,為一年來最高增速;在鋰離子電池、光伏設備、空調制造等行業帶動下,電氣機械行業利潤增長36.7%,增速較上月加快11.1個百分點;電子、儀器儀表行業利潤分別增長22.9%、21.3%,增速均由負轉正。
工業生產持續恢復疊加高溫天氣影響導致用電需求旺盛,發電量增速逐月加快并升至近年高位,帶動電力行業利潤快速恢復。1~8月份電力行業利潤同比下降2.0%,降幅較1~7月份收窄10.0個百分點。8月份電力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58倍,增速較上月加快111.8個百分點。
消費品制造業盈利狀況也有所好轉,促消費政策效應不斷釋放,市場需求有所回升,多數消費品行業利潤改善。8月份,消費品制造業利潤同比降幅較上月明顯收窄,盈利狀況有所好轉。在13個消費品制造行業中,有8個行業利潤較上月改善,4個行業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上中下游利潤分化繼續緩解,一方面與價格的分化減弱密切相關,上中下游價格增速差持續縮窄;另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持續恢復和穩增長政策顯效,對推動中下游企業生產回升、利潤恢復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比7月加快0.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32%。
“雖然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漲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業企業利潤上下游結構,但對原來以低成本作為競爭優勢占領市場的企業尤其是部分外貿企業和規模以下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其利潤空間已經被此前上游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擠占,市場主體依然存在困難,亟須采取有力措施來紓困扶持。”龐溟認為。
企業經營成本依然較高
雖然上下游利潤結構改善,但數據顯示,企業經營成本依然較高。1~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4.83元,較前七個月增加0.13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為7.91元,增加0.02元。
伍超明表示,助企紓困等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但原材料價格仍在相對高位,加之需求恢復偏弱、疫情散發和高溫天氣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局部受阻,企業單位成本不斷上升,繼續對利潤形成拖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成本壓力已回升至5年前的水平。
同時,8月末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4.0%,較7月末回落0.2個百分點,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54.4天,同比增加2.1天,環比增加0.2天。
龐溟表示,多月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同比高增長,且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同比、環比均增加,反映工業企業資金困難和企業之間互相拖欠貨款的“三角債”攀升的隱憂。
8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14.1%,增速較上月回落2.7個百分點,降幅連續三個月擴大,則表明工業企業去庫存速度明顯加快。伍超明分析,背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出口回落壓力加大和企業利潤率下降,共同導致企業補庫存意愿有所下降;二是當前工業企業庫存增速仍處于歷史偏高位置,企業主動去庫存需求有所增強。
而同期,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同比增加0.8天、環比略減0.1天至18.3天。龐溟認為,需警惕下游需求持續不振、工業產品銷售不旺的問題。
關于接下來工業利潤走勢,伍超明認為,隨著助企紓困等逆周期政策加力顯效,國內經濟有望繼續邊際修復,有利于工業企業盈利改善。
但他也表示,一方面,國內消費恢復疲弱,制約利潤修復空間。另一方面,隨著海外主要經濟體需求持續走弱,加上未來工業品出廠價格(PPI)翹尾因素下降,預計價格因素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減弱。此外,工業企業新一輪去庫存周期已確認開啟,未來企業加速去庫存,也會進一步加劇工業利潤放緩壓力。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稱,在PPI當月同比繼續大幅下行(由7月的4.2%降至2.3%),基數上行,以及營業收入利潤率難以反轉的背景下,預計9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大概率還將承壓。
后續經濟恢復有支撐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日前表示,盡管當前外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一系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釋放,我國經濟有望恢復向好,運行在合理區間。
展望下階段經濟走勢,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低基數對三季度GDP增速會有一定支撐,實際GDP增速可能在4%左右。四季度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包括疫情、國際形勢等,在相對平穩的假設下,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在4%~5%。全年可能在3.2%~3.4%之間。
明明認為,當前政策體現了政府穩經濟、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決心,四季度將進入政策落地期,效果會逐步體現,推動經濟穩步復蘇。未來宏觀政策不需要做太大的調整,但需要保持力度,適度增加結構性貨幣政策以及政策性金融工具對經濟的支持。
龐溟表示,未來政策端應重視擴大和支持社會有效需求,著眼于更大力度地擴大國內需求,更有效地增強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重點優先保證存量政策靠前布局、增量政策落地生效,貨幣政策更多地要配合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政策工具要接續發力、放大效用,著力以消費和投資拉動需求,有效彌補需求不足問題。
擴大有效需求已成為當前宏觀政策的重要發力點。在擴大消費方面,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9日表示,發改委正加快研究推動出臺政策舉措,積極打造消費新場景,促進消費加快復蘇。
在穩定和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國家發改委25日表示,一批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將加快啟動實施,為穩定投資、擴大內需發揮積極作用。發改委將加大對新基建的支持力度,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積極性。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布局重點和建設次序,優先支持建設滿足群眾迫切需求、對實體經濟帶動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礎設施。